在曲阳县北镇中学有这样一名普普通通的女教师,她叫韩韶静,没有惊人的业绩,只有平凡的琐事;没有显赫的荣耀,只有默默地奉献。2000年师范毕业后,她回到农村,默默地为家乡教育事业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微薄力量。
自走上教育岗位那天起,韩老师一直把周总理的“像春蚕一样把最后一口丝吐出来献给人民”这名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。“忠诚教育,敬业爱岗;为人师表,教书育人;关爱学生,无私奉献”是她一贯坚守的教学作风。她爱班里每一个学生,把他们当成自己的孩子,耐心地处理班级每个问题、了解每个学生的思想动态,用全部的爱呵护着每一颗幼小的心灵。
言传身教、爱岗敬业
从事教育工作二十多年来,韩老师几乎每年都担任班主任工作。她时时以教师职业道德规范为标准来要求自己,做学生的表率。她严于律己,舍不得耽误孩子们一节课。结婚时,七天的婚假只休了三天;生孩子产假未满,学校领导打电话说实在找不到老师,她二话不说提前到校上课;孩子体弱多病,她上午带孩子输液,下午赶到学校上课,从未缺过孩子们一节课。在同事们眼中,她不仅是个工作狂,还是个难得的热心人。同事有事请假,她勇挑重担帮忙代课,解学校燃眉之急。
学校无小事,事事皆教育,教师无小节,处处是楷模。在一次上课前,韩老师走进教室,教室乱糟糟的,满地纸屑,俨然一个菜市场。她没有大声训斥学生,只是深深地看了大家一眼,然后拿起扫把扫起来。老师的这一举动,引起同学们的注意,顿时教室里鸦雀无声,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拿起扫把行动起来。“喊破噪子,不如做出样子,要想正人,必先正己”,韩老师说的每一句话,做的每一件事都经得起考验。几年来,她明显地感觉到:自己的言谈举止,既处于学生最严格的监督之下,又处于时刻被学生效仿之中。她教育学生热爱劳动时,没有指手划脚、拈轻怕重,而是和学生一起参与劳动的全过程;她叮嘱学生遵守纪律,自己首先做到了遵守校纪班规……终于,有人主动弯腰拣废纸了;有人早晚主动开关电灯了;有人主动下课为学困生讲题了……她感觉到无比的欣慰与自豪,同时也验证了“言传身教、身行一例、胜似千言”的至理名言。
2014年冬,韩老师在医院做囊肿切除手术,医生建议卧床休养一个月,时刻牵挂学生的她却想“孩子们在校是否遵守纪律?”“马上要期末考试了,他们是否知道抓紧时间学习?”手术刚刚一星期,她就拖着病体毅然返回学校。孩子们感动了,学习劲头也更足了,半年后的中考,她所带的班级语文成绩取得全县乡中第一的好成绩。
严爱相济,教书育人
只有给学生的爱是发自内心的,才会让学生感受到爱,体会到被爱之乐,他们才会学着去爱别人。韩老师喜欢优生,但不排斥问题学生,对于暂时的问题生更是倾注了满腔爱心。班里的恒恒(化名)同学是个孤儿,和奶奶相依为命,由于缺少父母管教,他学习基础差,对什么都满不在乎,自暴自弃。宇宇(化名)父母都在外地打工,缺少父母关爱,性格孤僻内向,不与同学交流。东东(化名)同学生活在父母的溺爱中,花钱大手大脚,上网成瘾,在班里自私、任性、霸道。韩老师帮恒恒多争取一些贫困补助款,解决他上学的后顾之忧;给宇宇的父母打电话,让他们经常和孩子电话联系,询问孩子的学习生活情况;到东东家家访,和他父母交流,耐心告诉他们应如何管教孩子。对这些同学,她做到了多谈心、多家访、多帮助、多鼓励,并努力寻找和善于捕捉学困生身上的闪光点趁势表扬,促其发光。
随着经济的发展,越来越多的乡村居民外出务工,留守儿童数量增加。生活中缺乏父母的照料和监管,留守儿童行为变得散漫起来,有的开始迷恋网络游戏,有的甚至打群架,造成学习成绩下降。看到这些韩老师有针对性的对他们进行思想教育,利用班会举行了很多有针对性的主题大会,及时与家长联系,逐步改掉他们的陋习。
创新方法,成绩显著
与城市相比,农村学校问题重重:条件差、师资差、生源少(不少优秀学生转到县城)。面对同行教师抱怨学生难教、学生难学的状况,韩老师从不抱怨,为了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,她不断探索教学方法,并结合学生实际构建合理、科学的课堂结构,打造优质、高效课堂。在教学中,为了大面积提高学生语文成绩,以“不让一个孩子掉队,为每一个孩子铺就一条走向成功的道路”为目标,在工作中她大胆的做出“培优补差”这一设想,并运用到工作实践中。她的具体做法是:利用课堂内外,对语文学科中优秀学生进行重点培养,用较高的要求、有一定难度的试题,让他们在语文领域出类拔萃;对语文学困生进行课外补差,从基础抓起,让他们逐步提高。通过这一方法,使优秀生、学困生在不同程度上都得到进步和发展,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。于是“培优补差”一度曾在北镇中学得到普遍推广,起到很好的引领示范作用。
韩老师常常在充分了解学生的基础上,创新工作方法。严格地对学生训练课堂常规、集会常规、出操常规、卫生常规、劳动常规、参观常规、路队常规,并设立“卫生星”、“守纪星”、“文明星”、“安全星”、“创新星”等方式激励学生,使每个学生既具有“服从集体、服从命令”的思想,呈现“活而不乱,严而不死”的良好班风班貌,又具有“个性张扬、百花竞放”的个性特长。学生比以前更懂事了,知道了孝顺父母、尊敬老师、团结同学、热爱集体。
韩韶静老师扎根山区一干就是二十多年,无怨无悔。无论春夏秋冬,还是阴晴雨雪,她从没有因环境因素而迟到、早退,常年以校为家,忘我工作。她在北镇这一片贫瘠的土地上,用艰苦的努力、辛勤的汗水培育出绚丽的花朵,实现人生价值。她所带班级学生语文成绩连年居全校乃至全县前列。
一分耕耘,一分收获。韩老师师德考核年年是优,并多次被评为“优秀班主任”“优秀教师”“先进工作者”。在教学上,她有自己独特的教学方法,在历次学期期末质量检测中成绩名列前茅。连续六年荣获中考优胜奖,多次被评为“语文教学标兵”“保定市优秀班主任”“曲阳县名师”“保定市师德标兵”。
“路漫漫其修远兮,吾将上下而求索。”在以后的工作中,韩老师将一如既往地在教坛上勤奋耕耘,把知识化为乳汁,将爱心化作春雨,涓涓不息地滋润孩子们的心田!
扎根山区农村,坚守教育一线,用最赤诚的心唤起孩子们对科学知识的渴望,用最真挚的爱,圆孩子们走出大山的梦想。刻苦钻研,潜心学习,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,让每一个孩子感受到关爱和温暖。坚持推进课堂教学改革,为学生提供参与课堂、展现自我的机会。她用点点滴滴的教育故事,演绎着农村教育者的不平凡。
——题记
在河北省保定市曲阳县灵山镇郭家庄小学,有一位乡村女教师魏鸽。她于2010年8月参加工作,11年来一直在农村小学一线任教,连续8年担任六年级的教育教学工作,多年担任班主任,教研组长。她勇于创新,乐于奉献,扎实肯干,工作业绩突出,得到领导和家长的广泛认可。近几年来,魏老师先后被评为河北省优秀教师、保定市师德先进个人、保定市师德标兵、曲阳县优秀教师、曲阳县骨干教、曲阳县骨干班主任等。2021年5月,魏老师被聘请为曲阳县名师工作室成员,她的优质课例、多媒体课件、论文等多次获奖。她精心研究教学,积极进行课堂改革,经常做县、校级公开课。在县教育局教研室、教师发展中心的组织下,魏老师多次参加送教下乡活动,得到一致好评,为新课堂改革起到示范和引领作用;教学成绩突出,深受学生和家长爱戴,得到同事和领导的高度评价。她还多次应邀参加教体局和灵山镇中心学校组织的特岗、县招新教师培训讲座,并连续三年担任新教师培训班的班主任,拥有良好的社会声誉。
用心做教育、用爱滋润乡土
成为一名人民教师是她一直以来的梦想。毕业后,她不顾家人反对,毅然回到家乡,郭家庄小学任教。“教书育人”——教师不仅要具备必要的专业知识,还必须具有高尚的思想品质和道德情操,以身作则,以自身的榜样去感染学生。她深知小学生的模仿能力强,因此,十分注重自身的思想教育和师德修养。她通过学习充实自己,严格执行各种规章制度,用言行做好同事和学生的典范,完美地诠释“德高为范”的含义。
为了不让孩子们上课迟到,魏老师每天早早到教室“等”学生;为了不浪费每一分钟,她每天把备课的时间留到晚上;把每个学生当成自己的孩子一样,以学生喜而喜,以学生忧而忧......魏老师付出的是辛勤的汗水,收获的是孩子们的真心。
抗击疫情,情暖万家
2020年春节,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肺炎席卷祖国大地,教育部颁布“停课不停学”政策。延迟开学,“停课不停学”,让无数的家庭犯了难。孩子小无法操作网络平台,个别家长对于网络也是一窍不通,家长需要务工养家糊口,孩子缺少监护人……所有的问题一并爆发。
魏老师班有几个留守儿童,“空中课堂”成了最大的难题。于是,魏老师邀请孩子到自己家中听课学习,并担负起监督、指导的职责。“空中课堂”过后,便是魏老师忙碌的身影,总结重难点、通过“钉钉”重新组织课堂、精心布置作业、对孩子进行个别辅导……一忙就是十一二点,天天如此。好多次,等她忙完后,自己的孩子已在沙发上“半卧”着睡着。她说:“一个孩子承载着一个家庭的未来,农村孩子的梦想在于走出大山,而我的双肩担负着‘育人’重任,疫情不断,网课不停!”就这样,在这没有硝烟的战役中,她和学生们一起决战!
以校为家,家亦为校
作为一名教师,魏老师一心一意为教育事业付出。十一年的教学生涯,让她习惯了忙碌而又超快的生活节奏,她始终把满腔热情投入到工作。
2014年5月,她因生子不得不请产假。月子期间,脑子比较清闲。于是就想学生们这些天的成绩上升了还是下降了?近来可听话?当同事打来电话说学生们很听话,很有上进心时她就会倍感欣慰;当同事说学生不太安分,她就情不自禁地担心起来,时时无法平静。
暑假开学之际,由于缺少六年级老师,校长希望她能去上课。可还有一个半月的产假,但为了教学需要,也为了学生们,她义无反顾的答应,把孩子扔给婆婆,又重新返回到课堂。白天上课,回到家一边看作业、备课,一边看孩子,即使这样她也从不喊累叫苦。为了热爱的事业,她遵守纪律,做到了忠于职守。除有特殊情况外,她从未因私事向学校请假耽误学生学习。例如当孩子得了咳嗽、发烧这类常见的小病她就干脆把孩子丢给婆婆,自己还是按时去上课。
春去秋来,在无数个日日夜夜里,她习惯了超快的生活节奏,孩子也“同步”似的追随着她的脚步。有时为了早一分钟到校,她硬生生的将熟睡的孩子从温暖的被窝里拉起来,穿上衣服,放到电动车上,向学校的方向飞奔而去,到了学校,孩子依然熟睡着,寒风并未将孩子“击”醒,可魏老师已是心酸至极。十数年来,她的身影穿梭于“学校——家庭”的两点一线之间。她曾一手抱着孩子,一手批阅着试卷;她曾为争取一分钟的上课时间而推开哭喊着“妈妈”的孩子;她曾为不耽误学生学习,而拖着发烧的身体坚持去上课……有人说:“你真傻。”可魏老师知道这是她对教育事业由衷的热爱。
刻苦钻研,只为做更好的教育
课前,她刻苦钻研,大胆改革;课中,向课堂40分钟要效率,力求精益求精,她善于在游戏、比赛、表演等多种形式下让学生探究新知识;课下,认真总结、反思。她还是学校语文、数学、英语等学科的学科带头人。曾多次代表学校参加公开课大赛,她的课《认识分数》荣获一等奖、《正方体的体积》荣获二等奖、《平行四边形面积》荣获三等奖;《食物的营养》被评为优质课。她认真研究,在科研方面也卓有成就,2017年5月成功立项《班主任管理的艺术的研究》;2021年5月申请《农村小学科学走进生活的策略研究》,并已展开研究。此外,她编写的多篇论文均获奖。魏老师自任教以来,各学科成绩名列前茅,2020年9月荣获“河北省优秀教师”荣誉称号并连续四年“曲阳县优秀教师”的荣誉称号。
这就是她,一位热衷于教育事业,用汗水滋润这片热土的乡村教师。
转载:曲阳教育
喜欢此帖就给TA打赏~
感谢您的赏脸阅读
打赏后这些钱都会交给作者
您的城市币余额不足